為何感覺現在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了?很大一部分原因是“沒吃對”。 七成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4月17日,《Nature》(自然)子刊發表的一項覆蓋全球184個國家的研究發現,全球大約七成的2型糖尿病是由于不良飲食所致,主要是全谷物攝入不足、精制谷物和加工肉攝入過多。而在我國約75%的2型糖尿病歸因于不良飲食。 該研究結果表明,碳水化合物質量差(精制大米和小麥攝入過多、全谷物攝入不足)是全球不良飲食所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。 在該研究涉及的11個飲食因素中,6個有害飲食因素包括:精制大米和小麥、加工肉類、未加工紅肉、含糖飲料、土豆、果汁;5個保護性飲食因素包括:全谷物、酸奶、水果、非淀粉類蔬菜、堅果和種子。 在“吃”上有五個明顯變化 河南省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(鄭大二附院上街院區)常務副院長田晨光2022年在該院公眾號刊文談道,回顧過去的40年,糖尿病從少到多,誰是罪魁禍首?難道是我們的基因突變了?不可能呀!所以,遺傳因素和家族史根本就不應該成為“背鍋俠”。 最近四十年,我國經濟從全球倒數而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這些年的奮斗,我們首先解決的是什么問題,是溫飽問題。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溫飽的副作用也逐漸呈現出來。 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有以下幾個特點:飲食高熱量(糖、油、酒、肉)、睡眠質量差(時間短、深度不夠、光污染嚴重)、快節奏(生活攀比、工作緊張)、運動減少(學習壓力大、農業機械化、工廠自動化、家庭電氣化)、室外光照時間短(辦公室工作、健身房、四季空調)。 就吃而言,有五個明顯的變化:熱量高、加餐多、時間長、飲酒多、吃夜食。 1.熱量高 首先是飲料代替飲水。含糖飲料充斥市場,年輕人把可樂和啤酒當成水來喝是極其有害的。 其次是食用油脂量的數倍增加。過去我們食用油是定量供應的,現在是放開消費,每天通過炒菜、油炸食品、火鍋蘸料等吃進肚子里的油脂可能相當于40年前一周的用量,甚至還要更多。 這些食物都是高熱量的,造成總熱量的明顯增加,人體消耗不了,造成體內熱量堆積,肥胖、高血脂、脂肪肝就在所難免。 2.加餐多 主要變化是零食、輔食增加。干(堅)果、水果、點心、冰激凌、快餐等的特點就是油(香)糖(甜)鹽(可口)添加劑(好看)多。缺點也就是以上這些特點,比如每2到3斤的瓜子可以榨出來一斤的油,吃零食約等于喝油。 3.時間長 聚餐已經成為社交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。大事大吃、小事小吃、沒事解悶吃、有事飯局來解決。每次聚餐2到3個小時是經常的事,造成消化道需要加工食物的時間過長,加重了胃腸、肝膽、胰腺的負擔,這些內臟沒時間休息,長此以往,不堪重負而衰竭。 4.飲酒多 無酒不歡、無酒不成席。每克酒精的熱量約等于兩克大米的熱量,如果還要酒肉不分家地多吃很多油和肉。一頓宴席吃進去的食物,一天都消耗不完。 5.吃夜食 俗話講:馬無夜草不肥,人也是一樣的。然而,老祖先留下來的養生秘訣是:過午不食。雖說有點極端,現代研究證實,輕斷食的確有益健康。晚上進食過多,比如夜班、下班晚、喜歡夜宵的氣氛等原因,晚飯吃得晚,吃過之后就睡覺明顯增加肥胖、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。 以上這些變化就是代謝性疾病高發的主要原因,研究數據也證實,能控制好這些因素就可以減少肥胖、高血脂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尿酸、高血壓的發病。 飲食上需要六點改變 1.吃得粗一點 粗細搭配,全谷物、雜豆類占三分之一。比如,糙米、薏米、黑米、黃米、玉米、小米、大麥、全麥、黑麥、燕麥、蕎麥、藜麥、莜麥、高粱、青稞。 2.吃得彩一點 多吃蔬菜、水果適量,種類、顏色要多樣。每日蔬菜攝入量300-500克,深色蔬菜占1/2以上,其中綠葉菜不少于70克。糖尿病患者要吃水果,選低GI水果在兩餐中或運動前后適量吃。 3.吃得慢一點 進餐要定時定量,細嚼慢咽,血糖才會更穩定。 4.順序變一點 蔬菜-肉類-主食的進餐順序,有利血糖控制。 5.吃得淡一點 控制油、鹽、糖用量。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內;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5克。少喝含糖飲料。 6.肉類白一點 天天有奶類和大豆,常吃魚、禽等“白肉”,適量蛋和畜肉,這些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;減少肥肉攝入,少吃煙熏、烘烤、腌制等加工肉類制品。
(來源:健康時報)
編輯:賀雅楠
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1120180004
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:0917-3376965 郵箱:baojijb@126.com
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
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-63907150
地址:寶雞市行政中心投資大廈9樓 聯系電話:0917-3376965 郵箱:bjnews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