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閆家村的農家院落,一幅“鳥銜櫻桃花,此時刺繡閑”的畫卷鋪展開來——梧桐樹下,婦女們或兩兩相坐,或三五圍群,隨著手中上下翻飛的銀針,簸箕里的彩線化成了布緞上的圖案。你繡耳朵,我繡面,你裁四爪,我點睛,籮筐里堆著剛完工的一只只或威猛、或呆萌的“小老虎”。
陜西省西秦刺繡作品《虎頭枕》(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文化和旅游局供圖)
這就是“西秦刺繡”,一項傳承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巧奪天工的民間繡活。有別于蘇繡、湘繡等四大名繡,西秦刺繡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,造型上有平面、立體、浮雕等形式,技法上有平繡、懸繡和拼縫等工藝,形態簡潔夸張,色彩明快熱烈,2008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??脊艑W者們曾在寶雞的西周井姬墓葬中發現有刺繡遺跡,一脈飛針,千年相傳。西秦繡娘們大多自幼受到祖母、母親的手教,或是親戚鄰居中技藝高超者的傳授,目前仍活躍在寶雞北部塬區千陽、鳳翔、隴縣等地的農村地區。
千陽縣太陽鳥工藝品非遺工坊帶頭人李惠蓮,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繡娘。今年62歲的她,從小就學做布藝刺繡的基本技巧。30年前,她把香包、十二生肖等刺繡產品,挑到城里小學、幼兒園門口出售。如今,她用上了電動縫紉機、繡花機和電商平臺,開發出民俗文化、仿真刺繡、擺件玩具、兒童服飾、保健養生五大系列200多個刺繡新品,帶領繡娘年制作刺繡產品80多萬件,產值1500多萬元,帶動幾千人就業。
李惠蓮所在的非遺工坊,有上千名繡娘。大家沒有嚴格上下班時間,一聲“訂單來了”,繡娘們就三五結伴來到工坊,有滿頭銀發的老奶奶,也有剛過門的媳婦,她們或就地而坐,飛針走線;或拎一包經過機器裁剪加工的小配件回家,閑來縫制。一批訂單下來,繡娘們能拿到幾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報酬。
刺繡讓農村婦女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增收,照顧老人、子女教育等農村“三留守”問題順勢化解。婦女們在刺繡協作中,結成深厚情誼,更彰顯了鄉村文明新氣象??吹竭@一“蝴蝶效應”,千陽縣順勢推進產業化開發非遺項目,引導上萬名群眾通過刺繡就業創業,把非遺傳承拓展為大眾文化技藝,并引入四大名繡技法和現代時尚元素,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接軌,綻放更加燦爛的光彩。有賴于工坊帶動下的規?;藴驶a和電商營銷,全縣年銷售產品680多萬件,產值達8600萬元,成為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建設典型案例。
虎頭虎腦、虎虎生威、如虎添翼……這些詞語體現了人們對虎特殊的情感。文化興,國潮起。近10年來,西秦“虎”,走紅各地。出自農家繡娘們手中的虎頭帽走進了北京冬奧會、虎頭枕榮登郵票全國發行、虎頭鞋躋身優秀旅游紀念品行列……產品供不應求。作為西秦刺繡的發祥地和主產區,千陽縣目前有21個刺繡專業合作社,帶動1.2萬名婦女就業。西秦刺繡這一植根于鄉土的民間美術,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,正為家門口的父老鄉親繡出一條“致富路”。(人民日報)
編輯:賀雅楠
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1120180004
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:0917-3376965 郵箱:baojijb@126.com
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
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-63907150
地址:寶雞市行政中心投資大廈9樓 聯系電話:0917-3376965 郵箱:bjnews@163.com